Tag: 新闻

  • 487 扯闲篇:消费主义的尽头,是おまかせ

    公众号:酸菜馆播客

    01 为什么地铁老人手机声音外放?
    02 近日,一种名为日式Omakase的就餐形式在餐饮界走红,上海开出多家“中餐日作”餐厅,人均基本在一两千元,引发网友讨论。

    Play
  • 483 朋友借钱不还,这些奇葩理由让我醉了

    两周前,深夜,高铁徐州东站出站口。

    我从上海出发返程,出发前,上海是中风险地区,健康码带星。我忐忑地做了核酸检测,准备在出站口接受防疫人员的盘问。

    结果,一点额外的步骤都不需要,我亮了一下现场在手机申请的苏康码,就顺利出站了。

    内心突然涌现一分激动:

    那种熟悉的家乡的感觉,回来了。

    不过,我还是低估了家乡冬天的寒意,在出站口的寒风中瑟瑟发抖。

    手机打车APP是失效的,因为你根本叫不到车。

    车站门口的各种私家车师傅也深知这一点,他们并不着急。

    他们甚至会现场协调互助。

    于是你将听到黑车司机用下面的徐州方言对话:

    这(zhai,第四声)人是去新城区的,来来来,跟他车走。

    丰县的还有吗?来赶紧的(dai,发轻声),上车就走!

    我滴(dei,发第一声,不读di)个亲嘞,你东西怎(zeng,第三声,舌头用力抵下颚)能(neng,第四声,这个字发音要狠,让对方听出你的情绪)多的?(dai,拖长音,气略往下沉)

    黑车师傅们热情地揽客,凑足了人数就出发。

    车费也是现场商量的,你觉得合适,黑车师傅觉得有得赚,车就能走,你就能早点回到家。

    讲真,这是很实在的交易。

   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,会陷入一种思维惯性,以为大城市的那套规则,在其他地方也通行。

    现实世界真不是那样运转的。

    几年前,同样是在徐州东站,我碰巧跟一个女孩子拼车。

    她好像是从南京放假回来的女学生,她坐在车副驾位置,跟司机聊了几句,说话比较冲,还警告司机,你要怎样怎样,不然我APP上投诉你!

    我心想,姑娘,你可长点心吧。

    幸亏你不是一个人搭车,幸亏当时是傍晚,幸亏司机面相还算和善,幸亏不是在二十年前,不然,你的人生轨迹也许有另一种可能。

    我一直有个观点:方言塑造了一个地方的性格。

    徐州方言,属于中原官话的分支,高度凝练、没废话。语气词感情饱满,就像徐州的菜,又咸又辣,口味重。

    春节期间,我在徐州乡镇溜达,沿途看到很多小吃铺子,名字一样,叫“都不易”。

    “都不易早点”

    “都不易把子肉”。

    你有你的难处,我有我的难处,咱们讨生活都很辛苦,我懂你。

    仨字概括:都不易!

    这期公开节目,也不容易。

    它已经在国内几个音频平台被强制下架了。

    我们不能在标题里出现节目内容的关键词,会被毙掉。

    只能旁敲侧击,委婉含蓄。

    你看,像不像跟朋友要钱的你?

    都不易。

    Play